天气预报:
当前位置:首页 > 议政建言 > 社情民意 > 正文
市政协信息员杨清宇建议
时间:2017-01-22 11:46:21   来源:
关于对我市部分容易形成城市内涝地段进行改造的建议

    入夏以来,强对流天气对我国众多城市进行了洗礼,南方诸多城市启动“看海”模式,武汉市市长万勇更是提出“交通不恢复,领导不得离开现场。”随着6月13日傍晚的一场强对流天气的到来,包头市在晚高峰时段突遇暴雨,科学路、自由路、莫尼路丁字路口雨水漫过车辆,造成多辆车辆损毁,历史上在科学路路段曾经因为暴雨急流淹死过包头师范学院的学生。乌兰道沿路多个中小学路段雨水没过膝盖,学生相互搀扶着在雨中危险的行走,而身高矮小的小学生只好 “望河怯步”等待家长的救援,学生笑称“来乌兰河看海”。呼得木林大街、一宫环岛成了大型停车场,交通几近瘫痪。在这样的事态下,各个路口却很少看到交警出勤,而强降雨的预警信息也没有及时在媒体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上发布,这次暴雨对我市的建设管理进行了“能力测试”,同时以上提出的路段在往年的中雨级别的降水中都出现过相同问题。
城市内涝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1. 城市硬化面积过大,这是引发流量增加的最主要原因,从而加大了排水系统的压力。
    2. 城市排水规划的不合理,例如某些地区地势低,而排水设施不完善,或者规划的排水能力不足,加之后续建筑物的跟进,导致排水压力过大。
    3. 规划设计方面的不足,这是目前城市普遍面临的问题,也就是提标难。由于一些主干道路开发较早,对排水要求估计不足,加之成本上的问题,导致城市将来发展时排水能力不足。笔者上述提过的一些道路正是这些原因造成的。列入2016年市政府改造修建计划的37条道路、桥梁中以上路段鲜有提及。
    4. 排水观念的问题,目前来说我国城市排水体系只有一套小排水体系,而对城市内涝所要建立的大排水体系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划和要求(淹水高度等),例如利用道路排水等观念还没有形成,这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5. 系统维护的问题,重地上轻地下的问题已经提出很久了,但是至今没能解决。排水管道是城市的良心,没有系统的维护时间久了肯定要出问题。虽然我市从5月开始对路面的排水管道进行了清理,可是根本性问题没有解决。
    建议:
    1. 要对各类防洪排涝设施的建设标准做好规划。从全国情况看,虽然各个城市排水系统的时代背景及各地情况不同,但一些城市多年来远离内涝之苦的主要因素正是在规划和建设初期注重高起点和高标准。目前我市新都市区的建设,这点显得尤为重要,应在建设初期就要及早做好防洪排涝的规划。
    2. 进一步加快各类防洪排涝设施的建设。为有效治理城市内涝,在建设新道路的同时,也应加快以上提到的城区老旧道路的基础设施排水管道改造的推进力度,从而有效缓解城市的排水蓄洪压力。
    3. 重视城市排水“毛细血管”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对已建成地下排水管网的管护与疏通。同时还要重视城市“绿色海绵”的舒张活力,最大限度保留、恢复和增加城市公共绿地、河流、内湖,不仅要降低地表径流,还要增加自然生态的排水泄洪能力。
    4. 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规。建立和完善洪水预警和救援系统,发布公共灾害预警信息,并对重点区域进行标识,重点区域内执行主要领导负责制,为及时准确抗击城市内涝提供更加科学和可靠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