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包头市委员会 许一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李纪恒书记在自治区旅游发展大会上也强调,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与内蒙古悠久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为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文化创意不仅能够丰富文化旅游项目内容,助推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而且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体验需求,真正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如何以文化创意包装文化旅游,用旅游承载文化,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包头市文化旅游产业现状
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来看,2016年,全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2000余家,从业人员6万余人,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17.34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3.03%,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包头乐园和包头国际会展中心等4家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接待国内游客1209.25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98.44亿元,旅游总收入达到403.38亿元。从政策支持方面看,我市印发了《关于加快旅游与文化金融深度融合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实施意见》,编制了《包头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专项旅游规划,提出全面构建“一环、三带、四区”的旅游业发展新格局,为全市文化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旅游产业市场竞争力不强。文化旅游业发展需要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作为依托,而包头周边文化旅游市场潜在消费群体不足千万。从文化旅游资源来看,目前包头市有A级旅游景区29家,其中国家4A级景区8家;鄂尔多斯市有国家A级景区41家,其中5A级景区2家、4A级景区25家;呼和浩特市有国家A级景区31家,其中4A级景区9家,包头处于竞争劣势;从文化产业方面看,呼和浩特市文化产业总量和占比早在2014年就占据自治区之首,鄂尔多斯市在总量和包头相当的情况下,其自然风光和传统文化禀赋是包头无法比拟的。
(二)引领和扶持文化旅游产业的力度不够。在竞争劣势下,我市以文化创意引领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思路举措还未明确。在发展文化旅游项目上,因缺乏统一部署和总体规划,旗县区存在同质竞争、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如达茂旗和白云区都在挖掘“草原英雄小姐妹”,达茂旗、青山区和土右旗同期举办冰雪节等。在政策扶持、人才培养和资金投入上,已出台的扶持政策实施力度不够、实施主体缺位错位;资金支持和投融资渠道不畅通,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如瓯风传媒制作的大型动漫《草精灵》作为我市文化创意产业里程碑式的项目鲜有人知,未能发挥其影响力。
(三)文化旅游产业在旅游业中的比例和品位需要提升。当前,我市旅游业仍处于门票经济和景点经济的初级阶段,无论是历史人文资源还是自然山水风光,景区的文化含量和品位都较低。与景区相融合的文化创意产品较少,旅游品牌的宣传缺乏文化特色和吸引力,如对秦汉长城与怀朔镇的文化价值挖掘不够,对五当召、美岱召等蕴藏的文化资源需要深入研究。同时许多景区基础和交通设施薄弱,管理和服务较为粗放,回头客不多。
(四)对文化旅游市场的培育和宣传不足。在文化旅游产品培育上,缺乏国内外知名文化旅游拳头产品;在市场拓展上,对最有价值的青少年消费群体的文化需求挖掘不够,宣传推广力度不大;企业同质化竞争激烈,文化旅游活动盈利能力较低,发展后劲不足;文化旅游商品种类少,231个旅游商品中有171个属食品类,缺乏“高、精、专、特、新”的文化创意商品。
三、加大文化创意植入,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一)打造差异化发展新格局。出台一系列以文化创意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引领性政策,从人才培养和储备、差异化旅游项目打造、文旅对接平台构建、资金投入、景区规划、项目宣传和龙头企业扶持等方面,形成具有本地特色、与鄂尔多斯、呼和浩特差异化竞争的发展格局。
(二)打造文化旅游创意龙头企业。大力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精神,多措并举降低文化旅游资源和文化创意团队的对接成本,以好的项目和文化创意平台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学习沿海发达地区的做法,出台保护性产业扶持政策,成长期内给予更多政策和资金支持,扶持本土龙头企业项目发展壮大,打造一批成长性好、具有本土特色的龙头企业。大力扶持如内蒙古瓯风文化传媒公司和包头市鹿图腾文化传播公司等本土文化创意龙头公司,以此为抓手,推动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快速提升。
(三)打造新的创意产品和市场环境。进一步明晰市场定位,细化市场分工,推出竞争力强的文化旅游产品。紧紧抓住80后、90后以及00后主力消费群体,采取针对性措施,研发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并在这一目标客户中广泛宣传营销。包头市蒙语为有鹿的地方,城市吉祥物是梅花鹿。我市可借鉴日本熊本熊、国内阿狸等萌宠经济发展经验,打造萌宠经济,围绕梅花鹿进行文化创意设计,选择客户关注的网站、微信、微博、头条、直播和各主流媒体加大推广力度,开展一系列营销活动,吸引国内外游客,进一步培育新的消费市场,在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中促进新型文化业态衍生发展。同时建议我市加强与湖南等发达省区优势文化企业的合作,借助湖南卫视等强势媒体的影响力,打造有地方特色的精品动漫节庆活动和文化旅游创意产品。
(四)打造精品文化旅游品牌。当前,我市形成了北部草原游牧风情游,中部阴山探秘休闲游,南部黄河湿地温泉游的良好格局,打造了“穿阴山、跨森林、访古寺、越长城、过草原、游湿地、赏花海”的精品旅游线路和“大地油画”“探秘祈福”“阴山峡谷”等景观带。我市要充分发挥草原、湿地、寺庙、革命、民族等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将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革命事迹、民俗风情、乡土文化特色等融入到旅游产品中,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打造人文历史、山水风光、乡村民俗和钢铁军工等主题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和品牌。利用西口文化、蒙元文化,红色文化、军工文化、钢铁文化打造大型历史文化剧等文化创意产业,围绕民俗活动和历史人文积淀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彰显文化内涵和气质,打造“草原钢城•魅力包头”文化旅游品牌。
(五)打造文化旅游投融资新平台。以公共服务购买的方式,引进国内知名创业平台,对接资本并进一步获得风险投资;引进知名融资服务公司,政府、银行和创投基金采取三三制共同出资,设立创投基金,投资本地文化旅游项目,由专业团队管理。与本地的信托、券商等机构对接,引导本地民间资本进入,吸引外地优秀文化旅游项目连锁进驻包头。借鉴沿海发达地区文化旅游项目资产化、以版权抵押实现无担保贷款的经验,由政府主导文旅企业和银行对接,探索适合我市文旅发展融资新模式。
(六)在根植文化创意中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规模。在建设大型文化旅游项目和特色小镇中,循序渐进,先期发展一些小而美的精品文化旅游项目,激发团队内部创造力,在企业或项目内部组织中进行孵化创新,从多方面进行创意尝试,实现由点到面逐步扩大文化旅游产业规模。如对我市正在建设的草原英雄小姐妹、北方兵器城、老包头记忆和大青山游击队等文化旅游项目,前期可将项目故事化,借助小说、事件等文化创意措施进行营销,也可制作成动漫影视剧,实现低成本大幅提高影响力和产业的规模化扩张。